- · 《青岛医药卫生》栏目设[05/19]
- · 《青岛医药卫生》数据库[05/19]
- · 《青岛医药卫生》收稿方[05/19]
- · 《青岛医药卫生》投稿方[05/19]
- · 《青岛医药卫生》征稿要[05/19]
- · 《青岛医药卫生》刊物宗[05/19]
徐强先锋到主流绿色建筑更注重高品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0 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疫情防控不仅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居家、办公、视频会议、医疗康复,无不和建筑息息相关。在后疫
2020 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疫情防控不仅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居家、办公、视频会议、医疗康复,无不和建筑息息相关。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与建筑相处,绿建标准的修编经历了哪些变化,绿色建筑新国标对个人的影响究竟几何。为了更好地探究此类问题,本刊特采访了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强,就绿建新国标及将要发布的上海市新地标等内容为大家答疑。
重新架构
“此次修订重新架构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不仅是绿色的,更应该是高品质的。”
1 .“重新架构”评价体系
2 . 取消设计标识
3 .新增“基本级”
4 .扩展绿色建筑的内涵和技术要求
绿色建筑:与原有绿建国标相比,新国标有了哪些变化?
徐强:
自2006 绿建第一版国标发布,已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然有了不小变化,这次修编的改动可以归结为四点内容。一是,此次绿建国标的修编可以说是对之前评价体系的一次重新构架。二是评价标识有所改变。以往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及运营标识,现在则取消了设计标识。三是新增了“基本级”这个概念。在原有的一星、二星、三星的基础上新添了基本级的要求。四是扩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性能。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之前的国标立足“四节一环保”,强调建筑本身,新修编的国标则基于人的体验,强调人的感知性和体验。同时,评价体系中具体的指标权重也有所变化。
以往的评价标识分为设计标识及运营标识,现在则取消了设计标识。标识评定时间亦有所变化,以前运营标识的评定需在项目投入运行一年后进行,现在标识时间可以放在竣工验收后。此外,新国标提出,设计阶段可进行预评价,即对项目整体进行前期评估,等于重新定义了标识的评估时间。这也是为了跨越以往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设计、轻运行”的发展障碍,希望绿色建筑的实践更加重视施工、验收和运行,而非简单地停留在设计阶段。
此次标准的修编使得关注重点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衍生到建筑的功能,绿色建筑不仅仅是绿色的,同时更是一个高品质的建筑。上海市新地标亦对建筑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品质越高,其生命周期越长,这便是更高层次的资源节约。
绿色建筑1.0 绿色建筑
建筑留白
“为建筑设计留出日后改建的空间,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建筑留白。 建筑的设计规划应该为延长生命周期而服务。”
1 .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健康需求
2 . 从建筑规划的角度为建筑留白
3 . 从延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升建筑性能
绿色建筑:后疫情时代,高品质的绿色建筑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徐强:
建筑可以被视为一种商品,却又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备的许多特点。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会更高,对其使用预期也会更高。一场疫情迫使人们与居住建筑有了更长的相处时间,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的功能。鉴于疫情会因空气传播而扩散,许多建筑运营商直接关闭了中央空调,但天气愈发炎热,人的舒适度被降低。如果在建筑设计伊始便考虑到空气净化、公共卫生的需求,那么这一点就不会有问题。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一栋建筑可能因为考虑地震等安全问题将使用年限规定在多少年,但事实上一栋真正的高品质建筑使用寿命是可以被不断延长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最早为建筑做设计规划时尽量将眼光放得长远,为建筑设计留出日后改建的空间,可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建筑留白。
以地下空间为例,老旧建筑的地下空间利用率一般不高。随着地上空间的日趋饱和,地下空间的拓展成为城市建设的热潮。如果一栋建筑在设计伊始便有所考虑,那么改建地下空间的工程量便会简单不少,降低了未来功能提升和改造的难度。同时,因为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区域性的,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关,因此,为了保障区域的联通、共享,未来建筑的功能开发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为日后建筑功能提升做好技术准备。这也与新国标中绿色建筑内涵与技术要求的扩展相呼应,以更好的规划为延长建筑生命周期而服务,提升建筑的功能性,助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青岛医药卫生》 网址: http://www.yywsgw.cn/qikandaodu/2021/0226/1138.html
上一篇:卫生类高职院校新生空心病现状及成因分析
下一篇:基于系统的医疗物资管理研究